計劃緣起
1980年,作家柏楊所寫的《異域》一書,談到當年國共抗戰撤守至泰國北部地區的「孤軍」,在港、台等地掀起了「送炭到泰北」的活動,一時之間,許多海外華人紛紛募資在泰北地區成立了中文學校,提供華文教育,和文化的傳承。
熱潮過後,來自海外的援助減少,缺乏長遠的規劃,泰北的中文學校面臨經營困難,連帶造成教師的流動、學生減少、校舍荒廢,學習中文,有了越來越多的挑戰。
2014年2月,協會派專員在泰北地區考察,到了位於清萊府的光華中文學校,那裡只有一個校長,還有不到30位的學生,跟破舊的校舍。他們用帶著濃濃的雲南腔說,因為長年申請不到經費,沒辦法修補舊教室,沒有老師,學生也開始流失,再過不久,學校就要關閉了。
2014年5月,協會跟學校簽約,要用10年的時間幫助這個學校自立,也希望透過學校來祝福這個社區。泰北喝采計畫,應運而生。
當地情況及需求
*教育
因著北東協經濟體逐漸成形,規劃未來開通路徑連接大陸到東南亞,這樣的發展代表了中文人才需求大增,掌握中文能力比取得大學學歷更有保障。然而人才外流至城市,也造成山區學童學習上的困難。
*心理
因過去泰緬邊境大片種植罌粟(現多已轉型種植咖啡),部分家庭父親因吸食毒品被強制勒戒,以致母親帶著孩子再嫁娶的狀況頻繁;且因為山區謀生不易,許多父母皆在外地工作,以致普遍有隔代教養的問題。
*經濟
當地居民多以打零工為生,為當地工廠或地主提供廉價勞力。
目前計畫
一、教育
1.中文教師召募
2016年新學期,學生人數已達121名。目前除本會派遣的台灣校長和當地老師共2位,以及一年期志工1位外,尚需1名中文教學志工,前往當地協助中文教育。
2.校園工程
a.興建學校圍牆、大門、運動場地等,提供孩子安全且合適的校園空間。
b.興建教師宿舍,以供未來長期志工使用。
c.建蓋多功能活動教室提供學生多元學習。
d.需募集校車,所需款項110萬,主要為接送小孩、校方探訪及便利社區需要之用。
二、社區
- 與當地社區的豆農進口咖啡豆,給予高於血汗工廠的價格並將販售所得盈餘回饋給光華中文學校並社區計畫。
- 與台灣醫院、醫學院等合作義診團,預計於今年2016上半年開始施行,協助村民健康檢查,並加強個人衛生意識,例如:傷口照護、口腔衛生等,服務隊也將於校內課程增加公共環境維護、個人衛生照護等課程,希望義診團可接觸至2所學校。
- 未來期盼與當地醫療院所連結,定期上山為村民健診,並於校內成立緊急醫療站,並培訓當地村民為初級診斷員,提供簡易傷口處理、醫療諮詢。
- 成立心理關懷站,舉辦優質家庭講座、陪伴心靈破碎的孩子與家庭。
過去成果
自2014年5月以來,光華中文學校從將近倒閉,不到30位的學生至今已逾120名,老師及校長共2位,一位長期志工,有了基本的美麗教室;有了校長長期駐點陪伴孩子、慢慢建立華語文的學習系統;我們抱著感謝的心面對這些轉變,因為有許多夥伴的捐款、支持,得以看見社區一點一滴地轉化著。
除了硬體的改變,目前150多位青年志工服務當地孩童,協助相關學習。校長在這期的服務隊分享會上說道:「孩子們的學習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開始願意認真的學習,孩子們說:因為期盼台灣的大哥哥、大姊姊們下次來的時候,可以有更多的互動。」
- 2015年5月
廢棄校舍的整修。
一位台灣校長長期駐點做學校管理及心靈陪伴。
一位長期志工進駐校園協助中文教育。 - 2015年7月
舉辦社區中文營,超過100位孩童參與,與當地居民建立良好關係。 - 2015年8月
結合台灣廠商愛心,捐贈60雙雨鞋、60份雨衣與60個書包、100份文具包等資源給當地孩童。 - 2015年10月
新教育大樓破土典禮,由東隆興業股份有限公司贊助建立,預計2016年11月動工。
當地合作單位簡介
泰國清萊府萊掌村光華中文學校,海拔高度約為1200公尺,距離市區有1.5小時的車程。山上居民生活簡樸、與世無爭,多數勞動人口僅能打零工糊口,或移動到城市找工作方能養家。多數居民長處於失業的狀態,而年輕人亦多離家找工作。當地有公立泰文學校,夜間則有各村私立的中文學校供孩子學習簡單的華文。
全校100多名學生,卻只有一位台灣校長、一位當地老師和台灣長期志工一名,教混齡的孩子們學中文是不容易的事,但是孩子們認真張嘴練習的神情,卻是教師心中最大的激勵。
這裡有很大的需要,無論是心靈上的,或是硬體上的,然而校長彎下腰來,整理花圃,掃去操場上的小石頭,帶著對未來的盼望,從最小的地方開始做起,一點一滴,轉化這個地方。